年度重頭藝術活動-法國五月,除了讓大家有機會飲到更多法國靚酒之外,又怎可少了法國的藝術節呢?這次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—大皇宮(RMN-GP)合作,舉辦了一連2個月的「他鄉情韻 ─ 克勞德‧莫奈作品展」,展出法國印象派鼻祖-莫奈的17幅作品,呈現出他由初出道到晚年的不同風格和主體。
這是香港迄今最大型的莫奈個人畫展,可說是在Annie Leibovitz之後另一樁藝術盛事,因此我也慕名而至~
作品展覧區主要劃分為4個,主要都是依照作畫的年期及地方去區分,分別有:諾曼第、巴黎的鄉郊、倫敦、威尼斯和吉維尼等等。莫奈最多最著名的作品是在他的老家吉維尼,可是因為他熱愛旅遊,聽說他一去便是數個月,在不同地方也畫了好幾十幅畫,是次畫展過半作品也是在遠遊時畫的...
本想順著展館內的指示向前走,可是一入到去見人山人海,便知道看大師真跡也需要耐心等候,才能走到一個無人摭擋的位置看清楚展品和簡介~
《春天的吉維尼》
莫奈在畫上捕捉時間與光影微妙變化的天賦,可以在第一個展區:<諾曼第和布列塔尼>最先映入眼簾的《春天的吉維尼》感受得到,朵朵鮮花點綴著嫩綠的草地,蔚藍的天空跟茂盛的樹木相配合,呈現了冬天過後盎然的生機,看後不禁讓人覺得置身其中,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心情變得輕鬆舒暢。能畫出如此躍然紙上的風景、被後人譽為「印象派鼻祖」的莫奈,卻在初出道時有過一段「被侮辱」的經歷...
《日出.印象》
這一幅令莫奈大師「被侮辱」的印象派代表作品-《日出.印象》,是他在1874年比賽的落選作品,之後和其他藝術家一起舉行的藝術展中展出。這一作品和當時還以宗教歷史為題材的傳統畫風截然不同,莫奈採用了寫生手法,突破故有的繪畫題材,用模糊的輪廓線,將光、影、水三者利用豐富的色彩,用畫筆留住了大自然剎那的美。
結果展覧開始後便被學院派的雜誌記者撰文加以嘲諷,借用《日出.印象》的名字諷刺這是一個「印象主義者展覧會」,狠批參展藝術家年少輕狂,只會胡亂塗抹,不認真學好古典技法,就連花糊紙也比這幅黃昏海景畫更完整。可是,譏諷意味甚濃的「印象主義」卻被一眾參展藝術家所接受,一直沿用至今。
《綠衣女子》
即使印象派受到學院派的批評,但骨子裡其實也是如出一轍,走向寫實路線。不過學院派繼文藝復興在繪畫上對明暗和透視的堅持,而印象派畫家根據當時科學研究了解光和色的關係,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主去戶外寫生,用眼睛觀察外光下的色彩變化。
《議會大樓》
莫奈著名的系列畫之一,是他四度遊歷倫敦,在不同時間重畫《議會大樓》。印象派既強調以一種新角度來觀察光影,所以畫作中不停地探索戶外光跟物象的色彩變化關係,並以細膩的筆觸帶出不一樣的情調,大大提升了繪畫的抒情性。透過一系列的作品,更突顯出莫奈對捕捉光影的天賦及嫻熟的色彩運用技巧,把景色的神韻展露無遺。
《睡蓮》
當莫奈第二任太太於1911年病逝後,他從此不再遠遊,留在老家吉維尼專心致志地繪畫花園的睡蓮垂柳及水中倒影等等。他晚年有好幾幅聞名於世的佳作也是以《睡蓮》為題,香港畫展中合共有三幅刻畫池塘睡蓮及水中倒影,因為岸邊的景緻不在畫中,只能叫人由倒影中推敲植物的模樣,看湖水的紋理和顏色估計當時的天氣...
這一幅看似空洞的作品,其實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給觀眾,能叫人看得如癡如醉。可惜參觀者眾多,我也不便長據前排觀看位置,以免影響別人欣賞的機會。
展館內作品之多,足以讓人看到大師對光影的感悟與畫風的蛻變,由最初透過觀察光影和靈活運用色彩來畫出扣人心弦的黃昏美景,到遠遊時觀察不同天氣和時間下的同一景物的光影變化,晚年時專注於捕捉光影,仔細描繪水中倒影和睡蓮盛放,這可算是大師一生中最爐火純青的境界。
雖然未能一暏大師畢生所有名作,但真跡足以震撼人心,他日有機會去法國旅,一定會抽時間再去參觀莫奈的畫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