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近日因為朋友一句說話,與及自己的無畏嘗試,令我對威士忌大大改觀了。
不論會否飲酒,必定有聽過「陳年」這個字,意思是當酒釀製過程中,會在有個性的木桶內作陳年、或在釀製好以後以適當溫度在樽內陳釀,使之酒體能變得更穩固,風味更佳。這次嘗試的,就是一支陳年了18年的蘇格蘭混合威士忌。須知道酒要陳年,不論是存放空間還是悉心照顧也要有所代價,所以陳年越久的酒,價格相對也會較高。而決定購買這支酒的兩大原因,一是在招紙上那非常自傲的「Double Barrel(曾於兩種個性的木桶內陳年之義)」字眼,另外就是其不現實的便宜價錢,同場其他18年的烈酒都近千,單單再高一級的21年價格更加讓我不敢「高攀」,這支卻意外地便宜,朋友看到便說:這麼便宜,以香港見慣的賣價可說是不大可能,如此機會又怎能錯過呢?
於是,我就踏出了這無悔的一步。
可是付款以後我開始後悔了。看到它的紅底金字的招紙加上暗紅色的紙盒,略顯俗套,加上它實在便宜得太過分,讓我不禁疑心生暗鬼,不停地幻想它要不苦得像洗潔精那樣就是淡而無味的劣質威士忌....。但換個角度想:眼見未為真,或許因為它有深度有內涵,才不需要精緻華麗的包裝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吧?
親嚐之前,內心可謂百感交集,既害怕又期待,也因有期望而更怕失落呢。
中國人對飲食非常講究,繽紛色彩加上芳香四溢至能讓人食欲大增,色香味俱全是一道好菜的必要條件。雖然我品酒經驗不多,酒齡仍尚淺,然而在品酒時,對香氣最為著緊,既因為它是以分辨酒好與壞最直接的方法之一,而且有品質的佳釀,其千變萬化與精彩程度絕對非筆墨所能形容。
開了瓶,把威士忌倒進備用的 shooter 小杯中,香氣隨即飄送過來,那集中和濃郁的酒香不停散發,不像拔蘭地那麼清晰和強烈,也沒有波本Jim Beam那麼洶湧,只有平和與穩定,就像微風吹拂平靜的湖面,泛起陣陣波浪,時強時弱。靜靜地細賞,那清幽的花香伴隨著朱古力和橡木桶的氣味,非常吸引。
吮一口,讓酒在口內停留一會再吞。
最初是滿口花香,口感細緻但沒有Teacher's的creamy。幾秒後它在舌頭上慢慢變辣,由舌根到舌面再上鼻腔,橡木香取代了花香。吞下後,辣味停留在舌面,但辛辣的感覺由口腔經喉嚨再落到胃袋。假如是嗆鼻又無層次的辣味到處亂竄,會像未經陳年的新酒一樣完全遮蓋花香和橡木桶的香氣,令人難以欣賞到威士忌的味道。可這支酒的後湧辣味給人一份驚喜,成為其重心所在。
我和朋友皆認為,雖然這支尚算廉價的18年混合威士忌看似名不經傳,卻原來這麼美味,就說明了價錢與包裝不能絕對地反映一支酒的高低。為了表示對它的尊重和敬佩,給它拍了一張美照。
搜尋一下網絡再發現這支酒在2012年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大賽 (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 Competition) 中得了Gold Medal,飲過的人們也給予很高的評價。亦即是,這支威士忌的精彩不是一個偶然,而碰巧入手就更是幸運,畢竟在市面上已近乎絕跡了。
Cheers~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